林旅融合促發展 綠滿射陽美如畫——射陽縣文旅集團綠色碳匯產業發展紀實
綠潮澎湃、白鷺翩飛,射陽河畔堤岸兩旁,萬畝生態林傲然挺立,宛如一條翠綠的綢帶鋪展在黃海遼闊的岸邊。這是江蘇省內首個國家儲備林項目,見證了射陽縣從昔日海水倒灌、鹽堿遍地,到如今科技育林管林、莽莽林海的生動寫照。
近年來,射陽縣文旅集團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全面貫徹落實射陽縣委、縣政府關于綠色低碳的部署要求,全力以赴推進沿海生態儲備林建設。通過科學規劃、技術創新和精細管理,不僅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,還帶動了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,讓鹽堿荒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。春風起時,滿目綺麗,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,一抹綠色正演繹為多彩的產業畫卷,描繪著林旅融合的嶄新篇章,激發了林業發展新動能,走出一條生態美、百姓富、游客樂的綠色發展之路。
從“單一綠”走向“多彩綠”的林旅轉型之路
春日里,櫻花綻放,浪漫多彩;夏日間,水杉挺拔,蒼翠茂密;秋風起,銀杏葉黃,滿地鋪金;冬日臨,紅果累累,枝頭點綴……這是日月島康養旅游度假區四季變換的美景,也是廣大游客心中對這座生態島的多彩印象。
射陽的自然資源寶庫,尤其是豐富的森林資源,為生態旅游的發展鋪設了堅實的基石。依托日月島康養旅游度假區,射陽成功打造出集未來社區、滄海桑田、康養小鎮、水上森林于一體的旅游勝地,吸引了數百萬游客的目光。日月島,這片20平方公里的綠洲,森林覆蓋率高達70%,50余種喬木與20余種花卉交織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景致,是名副其實的生態綠島、天然氧吧。日月島以“水綠生態”為基底,融合“太空文化”,定位“康養度假”,提供親子互動、康體養生、觀光游覽、文化創意、科普教育、餐飲娛樂等多元化文旅休閑體驗,榮獲國家級優選旅游項目、省級重點旅游項目、國家3A級旅游景區、全國森林康養旅游基地、國家級零碳景區、江蘇省水利風景區等多項榮譽稱號。
圍繞射陽河水系,射陽縣文旅集團積極推進射陽河水生態修復項目,匠心打造了海通灣濕地、蒲港濕地、望鶴里濕地等生態節點,構建集退漁還濕、濕地凈化功能于一體的科普教育廊道,生動再現射陽河生態文化精髓。項目實現了水環境、水生態、水安全的綜合目標,水生植物與地被植被蔥郁繁茂,與岸邊景觀樹木相映成趣,附近的村民和游客對此贊不絕口,表示鄉村的環境更好了,鄉村生態變得更加宜居,推開家門就能見到“射陽河畔好風光”的絕美景致,一幅幅樹綠水清、生態與人文和諧共融的美好畫卷躍然眼前。
從“鹽堿地”走向“綠森林”的生態發展之路
一場春雨過后,葉隙間水光閃爍,新綠勃發,珍禽成群在此小憩,或低頭筑巢,或振翅欲飛,為這片生態綠洲增添了無限生機。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土地上,造林綠化工作如火如荼。截至3月12日,射陽縣已完成人工造林面積3000畝,共栽植中山杉、烏桕、櫸樹等30多萬株樹苗,占今年計劃任務的60%。
3月6日上午,筆者走進千秋鎮,射陽縣文旅集團造林綠化工作團隊三五人一組,揮鍬鏟土、扶正樹苗、踩實新土、澆水保濕,大家互相配合,井然有序,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。據悉,為做好造林綠化工作,射陽縣文旅集團統一部署、科學規劃、精細管理,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,主打鄉土耐鹽堿樹種,確保每一株樹苗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茁壯成長。“我們以培育精品苗木為要求,充分考慮本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,合理確定造林樹種、造林密度和造林方式。同時,對林地進行常態化巡查,不遺漏任何地塊,確保原林地、新移植林地養護管理到位,確保苗木存活率和精品率,切實提升苗木的生態和經營效益。”射陽縣文旅集團副總經理鄭文表示。
一棵樹,從栽植成活,到蔚然成林,需要10年,甚至更長時間。在此期間,樹種的存活質量不僅是衡量造林成效的關鍵標尺,更是構筑綠色生態屏障的基石所在。2021年,射陽縣文旅集團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,建立了200畝沿海耐鹽堿樹種繁育基地,改善樹種的耐鹽堿性,本土專家與高校教授共同發力,通過大量實驗,不斷優化種苗培育和人工林改造,每年培育耐鹽堿、固碳能力強的弗吉尼亞櫟、烏桕、光葉櫸、元寶楓等優質種苗50萬株,持續增強森林的抗鹽堿性,對各大林地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,推行以增強碳匯能力為目的的森林發展模式,持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。
在技術的強勁驅動下,射陽縣林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。高技術含量的耐鹽堿樹苗不僅成功扎根本土綠化項目,更成為200畝花園式容器苗基地的明星產品,借助網站、抖音、微信等多平臺力量,遠銷至浙江、山東等多個沿海省份,標志著林業市場化進程邁入新高度。射陽縣文旅集團總經理杜江表示:“我們正致力于創建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通過科學規劃林農復合實施方案,強化林下套種管理,實施麥子、大豆、菊花等糧油及特色經濟作物種植,以期持續提升林下經濟效益。”
從“碳足跡”走向“碳匯池”的綠色經濟之路
“雙碳”工作已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,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。為應對氣候變化,我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
在沿海“雙碳”產業發展(江蘇)有限公司的碳匯監測平臺上,全國碳排放權成交額等數據不斷躍動、持續攀升,“碳匯”正成為綠色發展的新風口。沿海“雙碳”產業發展(江蘇)有限公司與柏能新能源公司合作,設立碳匯研究智庫,成立碳匯發展專業技術團隊,挖掘森林、農田、濕地的碳匯潛力。以射陽縣符合碳匯開發的林業資源為載體實施碳匯監測,已完成北京綠色交易所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系統注冊登記、全縣林業資源本地調查等各項工作,力爭年內實現林業碳匯交易,切實將射陽縣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。“我們會持續用好儲備林‘碳庫’資源,把沿海‘雙碳’產業發展(江蘇)有限公司打造成為實施碳匯、開發監測、交易和其他應用的重要平臺。”負責人鄭文介紹,公司正積極探索“森林資源管理、碳匯產業供給和碳資產配套服務”運營模式,大力拓展碳流轉、碳收儲和碳質押等業務,致力打造碳資產供應商和服務商。
一片片綠色不斷延伸、擴展,生態環境在持續優化。射陽縣正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,做足做活林業文章,堅持“綠色、生態、跨越、和諧”四位一體、同步推進,實現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,綻放出綠色發展的獨特魅力!